单于归来: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(出版书)分节 1

刘勇 / 著
 加书签  滚屏 朗读

《单于归:南匈文化遗存考察(版书)》

记邮件找地址: dz@AOFUSW.COM

作者:刘勇

容简介:

本书是作者多年考察南匈历史文化遗存,田考察与文献考证结部专题文集.以山西南匈历史文化遗存为主,集历史价值和可读."游山西就是在读历史",作者走访发现诸多南匈文化遗存,以田考察与文献互证为基础,为了解中国民族融的复杂程,提供了重个案.这些考察研究,对入,系统地了解南匈历史,提供了个新的视角.本书文章兼学术研究,访古考察,为传承,普及,传播山西历史文化开辟新领域.

穿越千年,单于归。最个匈去哪了?

当记起这段中华民族融发展历史的时候,们每个都是裔。

刘勇,历史文化学者、文旅行家、历史学硕士,版有《发现最美古中国:山西秘境》《金石证史:三晋碑志中的历史节》等书。

序 言

刘勇的三晋十年

刘勇,兄也,因山西文而相识相惜,引为同。十年,舍职趣山河,畅游天地,啸傲江湖。遍游神州总结曰:“在山西月,胜年。”何故?山西文之真、文之富、文之牵撼魄,天地可鉴,无与比。

刘勇拥有史地、文旅专业背景,近年苦心耕耘于三晋地,有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寻之觅之,也甘之若饴。寻什么?寻真历史,寻真文明;觅什么?觅初心,觅本源;甘之如饴的则是山西的土厚、文化髓、文醇厚、气磅礴。

刘勇也是名纯阳“护法尊者”,旅途遇有受创文,迅即向有关部门提保护建议;见有责任担当者,节赞叹,引为知己;遇仁者,鼓之呼之,非振聋发聩而竭。赤子怀,天!

2000年与汉帝国并行于中国南北的匈民族现在何?刘勇用的学识、慧眼、诚心,梳理这个马背民族与汉民族融的线条,给们这方土地和有着匈基因的代们捧故事、代。

“游山西读历史”,方未艾。刘勇多年如此,直在研究、传播,近年又考察崖石刻,成果可期。知行的路,促对文化和历史的客观思考和认知。

生价值,在坦途,英雄豪杰,在温室。希望们的青年朋友能以刘勇这样的贤者为榜样,累,,到们足这方浸染着中华5000年历史的土地,俯,倾听祖先遗训,汲取英雄量,壮民族尊严。

赵曙光(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)

2021年1月18

序 言

晋西山川之间的民族融踪迹

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,在数千年的历史,民族之间既有战争,也有流、融,而融是主流。古代历史,民族之间的战争主发生在北方。国的北方,400毫米等降量线呈西南—东北向,这条线基本就是国古代的半与半旱区的分界线,也是传统农业耕作区与草原游牧区的分界线。秦汉以,从北方草原起的游牧民族断地、周期地由北向南冲,与从事农耕的汉民族争夺生存间,这是两种文明形的碰,由此而引起的南北渡地带的战争相对频繁也是自然的。从秦汉开始,中原王朝在北部边疆地带防御游牧部落南,也基本成为种常。从北方草原区先起的匈、乌桓、鲜卑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游牧民族,在与汉民族的碰中,受中原文化的影响,有少游牧族仿效中原王朝建立了政权,有的甚至入中原地。在强的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,这些北的游牧民族,基本都与汉民族融起。千多年的时间,匈、乌桓、鲜卑、突厥、契丹等强盛时的游牧民族完全个个历史文献中的符号,们的代早已融中原汉民族之中。历史发展有它的轨迹,波澜壮阔的民族融程也有可以寻找的轨迹,通阅读历史文献,结广泛的田考察,发现鲜活的民族融实例,庶几可看到千多年以开始的民族融轨迹,将使民族融再是象的概念。

千年民族融轨迹的遗存区域。在北方的部分地方已经很难找到,只有在太行山之西、黄河以北的今山西省,还能有所发现,这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、地形特点有很关系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。给古代的农耕区和游牧区划了条线,即著名的“龙门—碣石线”,“龙门、碣石北多马、牛、羊、旃裘、筋角”。这条线在今山西境为西南—东北向,从吕梁山南端开始,经太原北边,抵达太行山。从现在的地理区划看,除了运城、临汾(部分)、晋城、治、晋中,山西的西部、北部部分地方都于古代的农牧错地带。在山西的代县、繁峙县以北,横亘着西南—东北向的恒山山脉,延数百里,形成天然屏障,将太原盆地、忻定盆地与同盆地隔开。这屏障也是古代山西的农牧分界线,古把这条线以北称为塞外、塞北。有古代歌谣曰:“雁门关外家,养桑蚕。百里并无梨枣树,三哪得?”塞北是从事农耕、桑蚕的。历史,山西中南部的农耕文明。依凭这屏障提供屏护。当北方游牧民族越山南,首先选择的活区域就是恒山以北的塞北之地,即现在的同、朔州带。然逐步南入塞南,即现在的忻州、吕梁北部。有些游牧民族臣于中原王朝,被安排在塞南定居,为中原王朝守边,例如曹魏初,将归顺的鲜卑步度部安置于句注塞南守边,称为“保塞鲜卑”。游牧民族继续南,就入现在的吕梁南部、晋中、临汾、带。山西境多山,山间又多有可放牧之,时境迁,相当部分游牧民族代就留在了山西的山川之间,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员。在数千年的历史。山西就像个角场,匈、乌桓、鲜卑、然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游牧民族,在此番与汉民族对阵,最都融在这片广袤的地。

说到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融,首先讲西晋末年的南匈首领刘渊在山西建立历史迁游牧民族政权,拉开了千多年的民族融幕。304年10月,刘渊在左国城南郊筑坛设祭,自称汉王,建立汉国(改为赵,亦称汉赵国)。308年,刘渊在蒲子(今临汾市隰县)正式称帝。因为蒲子地域狭小,久安久又迁都平阳(今临汾市)。311年,匈军队入洛阳,西晋走向灭亡。从的历史发展看,可以说刘渊在山西建立的匈汉国政权,是

张倒的持续270多年的南北分裂战的多米诺骨牌。刘渊的南匈政权占据了山西的中南部,西晋的并州史刘琨为了对付刘渊,请北方的鲜卑兵相助,刘琨与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,并请晋怀帝封猗卢为代公,以代郡(今河北蔚县)为封邑。拓跋猗卢认为代郡与们的居住地相隔太远,把陉岭(即今雁门关附近的雁门山)以北的地方作为封地,率其部众驻雁门带。刘琨把陉岭以北的楼烦(今朔州市南)、马邑(今朔州市)、馆(今朔州市东南)、繁時(今浑源县西南)、嶂县(今浑源县)五个县的百姓迁往恒山之南,鲜卑在陉岭以北的益强盛。汉民族政权的实际控制区基本局限于太原附近,山西的南北各地,都被匈、鲜卑占据。,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但控制了山西全境,还以山西为据地控制了整个北方。刘渊在山西建立的汉国,已经在政治、文化有了汉化的萌芽。到了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于平城立都时,开始了规模的民族融,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,立即开始了全面的汉化改革,把从草原起家的鲜卑族完全融到汉民族之中。到了唐代中期,这些定居于山西等地的匈、鲜卑已见于史册,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。唐五代之,与宋代先南北对峙的游牧民族契丹、女真,以及的蒙古、金,们入主中原建立政权,无受到西晋末年刘渊在山西建立的汉国之影响。当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,局基本稳定之,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融度就会越,在文化、生活习惯断向汉民族靠近,们原的游牧习俗逐渐淡化。当入主中原的游牧族政权败亡,中原的平川地带是很难供们藏的,们往往会选择山西等地的山川之间作为居留之地。游牧民族的少数个们的代祖祖辈辈直居住在山西的山川之间,随着时间的推移,基本们的祖先是草原的游牧者,这就是民族融量。

管历经千多年,但从类基因、宗信仰、民俗习惯、姓氏源流、地名等方面,们还能在山西各地发现些匈族、鲜卑族的代,有的鼻、目,是祖先遗传在的印记;朋间以羊为重礼,则是们千年的游牧民族习俗。们是民族融的鲜活案例。

居住在北京的历史文化学者刘勇先生,毕业于首都师范学历史系,醉心于北朝历史研究,酷山西的历史文化。近年遍访山西各地,100多个县都走遍了,有的地方考察了次,朋友们开笑地说:“是在山西考察,就是在去山西考察的路。”考察研究之版、发表了《发现最美古中国——山西秘境》《金石证史——三晋碑志中的历史节》等图书和数十篇文章,为山西的历史文化研究了贡献,们山西应该谢刘勇先生。刘勇先生在考察中,注意到古代民族融在山西的踪迹,其是1700年南匈在山西吕梁、临汾等地的活遗迹很多,遂对此问题行了专题考察研究,翻山越岭,读残碑、觅遗迹、访旧事,形成了这本《单于归——南匈文化遗存考察》。刘勇先生此书有少新的发现,提些新观点,颇有学术价值。对有关宗信仰、姓氏、地名、方言、习俗、考古文等诸多信息行梳理,在吕梁地区发现多祭祀刘渊的刘王庙、龙天庙遗址;在岢岚、岚县等地发现些地名自匈系胡语,是古代游牧民族语言的活化石;发现刘、乔、卜、兰、呼(呼延)、王、郝、、曹、独(独孤)、赫(赫连)等南匈—稽胡族群的指标姓氏在晋西北居民中仍占相当比例;通分析考察,认为蔡文姬归汉

居留南匈十二年的地方应该在今方山县左国城,而在今蒙古鄂尔多斯市带。刘勇先生的考察研究,对入、系统地了解南匈历史、古代历史的民族融、古代山西与民族融的关系,提供了个新的视角,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
盼望刘勇先生有更多的关于山西历史文化的作品问世。

李广洁(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)

2020年6月26

序 言

寻找最个匈

,历史个以蒙古原为中心建立强政权的游牧民族,起于战国末年,秦汉时达于鼎盛,与地王朝产生密切联系。西汉期,匈逐步走向衰落,东汉初年因分裂为南、北两部分。东汉联南匈等围北匈,取得重胜利。北匈余部西迁至中亚草原。北匈西迁,南匈则成为东汉附庸。匈国家瓦解,匈逐渐同化于其各民族之中。

东汉期,南匈自河入山西,定居于吕梁山、汾河谷地的广山川之间。西晋末年“八王之”中,南匈首领刘渊在北方首举旗建立汉国,开启了所谓“五胡华”的幕。随100多年间,十六国纷争,北方最终归于北魏统。定居山西的南匈部众与其汇聚起,演为稽胡(山胡)。至唐中期,稽胡也见于史册,部成为汉族的组成部分。

刘渊建立的匈汉国到30年覆亡,如天的彗星闪而,留的痕迹。其开辟的迁游牧民族在中原建国、与中原文化结的发展路,为继者普遍接受,发扬光

汉国以,石勒、苻坚、元宏、宇文邕等杰历史断探索、调整政策方向,胡汉文化逐渐优互补,达于集聚混。隋唐时的中国现了中有中有,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,为盛唐气象的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。

民族融背景,南匈首领刘渊是南匈等胡族部众的最首领单于,同时也是号令地汉民众的汉国皇帝,刘渊赋予最统治者的这份,是历史的创见,是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史的起点。

南匈之名早已远去,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程中可磨灭的部分。如今,刘、乔、卜、兰、呼(呼延)、王、郝、、曹、独(独孤)、赫(赫连)等南匈—稽胡族群的指标姓氏在晋西北居民中仍占相当比例。应该说,这些姓氏的民众多有南匈血统。

期以,胡裔讳言其历,但民族的记忆、风俗易磨灭,总是以同的方式流传

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文献足,更需从姓氏、地名、方言、习俗、考古文等诸多社会信息中梳理拓展史料范围。在山西寻访路经意间,逐渐发现南匈文化的蛛丝马迹至今尚存于吕梁山地、汾河河谷。寻访路,读残碑,访旧事,时时在历史的现场:怀古于南匈故都左国城、龙子祠,发现多刘渊祭祀遗址(刘王庙);在自匈系胡语的岢岚、岚县、祁连池等地今追昔,这些地名是语言学的活化石;还有众多地名、名、民间活也应自胡俗。

穿越千年,单于归。以刘渊祭祀为代表的南匈历史文化遗存,竟然还能被再次发现,让敬畏、叹于文化的量。在历史的河中,刘渊的功迹被传诵,其形象实现了从到神的转化,刘渊祭祀系统成为南匈文化延至今的历史暗线。

本书即是源于实地考察的这类文章汇聚而成,希望能作为铺路石,抛砖引玉,为中古历史研究些新的积累。若文章曾发表于报刊,收入本书时均有修订。

曾经驰骋漠南北、在地建国的匈民族见了。最个匈去哪了?这样的问题还时会被提起。当记起这段中华民族融发展历史的时候,们每个都是裔。

刘 勇

2020年12月

目 录

刘渊山 英雄的山

刘渊族属与匈汉国史释疑

南匈废都 左国城怀古

再访左国城

大家正在读